狠狠的日_www一区二区_99精品99_久久久久综合_aaa在线_国产精品高清在线

首頁 > 新聞 > 綜合 > 船舶金融 > 正文

上海船舶險逆勢增長
2013-07-11 07:49:28   來源:證券日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今年上半年,上海船舶險的增速為6.32%,盡管數字不大,但在全國船舶險下降了2.49%的背景下,同時,在上海大多數險種增速低于全國平均增速的情況下,船舶險的這一增長就顯示出了不一樣的意義,體現了上海航運保險中心的聚集效應。”上海保監局負責人 在日前的新聞通氣會上表示。

6月24日,陽光產險航運保險運營中心正式在上海開業,成為繼人保、太保以及平安之后第四家扎根上海的航運保險運營中心,永安保險在上海的航運保險運營中心也正在籌備過程中,預計不久將開業運營。

一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險企要為未來行業市場走好打下基礎,才能在機會來臨時走得更快。

ST遠洋斷臂求生

為避免已經戴上“ST”帽子的上市公司走向退市,中國遠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不得不斷臂求生,今年以來連續兩次變賣資產,預計其未來仍將進一步重組資產以避免成為首家退市的上市央企。不過,一家大型券商卻認為,考慮到航運市場的供需情況和運價趨勢,2013年該公司依靠主業扭虧的難度極大。

中國遠洋的遭遇反映的僅是國內航運企業近幾年命運之冰山一角。在持續低迷的市場環境下,虧損已經波及航運全行業。

7月8日,上海國際航運研究中心發布的第二季度中國航運景氣報告指出,自2011年四季度以來,中國航運景氣指數已經七個季度處于景氣分界線以下,中國航運業景氣狀況繼續惡化,趨勢未有衰減跡象。2013年第二季度,中國航運景氣指數為86.70點,處于相對不景氣區間。

報告指出:“在行業整體十分低迷的情況下,航運企業經營情況不佳,已經出現大面積虧損,航運企業總體虧損面達到43.6%,虧損超過30%的企業達到了6.4%。其中,干散貨運輸企業的虧損面達到了56.4%,7.69%的干散貨運輸企業虧損比例已經超過了30%。”

同時,航運企業的運力、周轉率、運費、盈利狀況、流動資金等所有經營指標也全線萎縮,都處于不景氣區間。預計航運企業的經營狀況還將進一步惡化,企業虧損面也將擴大。

“航運保險具有典型的周期性。當前的航運業比較清淡,這是不爭的事實。這直接會影響中國的航運保險業務情況。”陽光產險總裁羅海平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羅海平的這番話正是在陽光產險航運中心在上海開業后不久說的。6月24日,陽光產險航運保險運營中心(下稱“陽光產險航運中心”)正式在上海開業,成為繼人保、太保以及平安之后第四家扎根上海的航運保險運營中心,永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的航運保險運營中心也正在籌備過程中,預計不久將開業運營。

航運險更大增幅可期

盡管航運市場低迷,但險企在上海布局航運中心的熱情并沒有減退。當然,險企的決策絕非隨意而為。“多家保險公司扎根上海發展航運險船舶險業務,與上海頗具吸引力的航運險政策不無關系,同時上海航運市場的發展空間也讓他們看到巨大的機遇。數據顯示,上海港去年年底達3200多萬箱的吞吐量,已經連續三年世界第一。”一位從事航運險多年的業內人士分析道。

上海海事大學教授真虹用兩組數據闡述了一個觀點:盡管上海港吞吐量已居世界第一,但上海還不能算世界航運中心。從1990年到2012年的22年間,我國外貿港口吞吐量從約1.64億噸增加到30億噸,增長了17倍;運力從2500萬載重噸增加到1.24億載重噸,增長了4倍。這反映出,我國船舶運力的增速遠落后于貨物吞吐量的增速,非我國公司控制的船隊運輸著大量貨物。

這既是我國航運業存在的問題,也是發展機遇。據羅海平介紹,截至目前,中國航運險規模不到200億元,其中,貨運險規模在100億元,船舶險大約50億至60億元。“這是個較低的起點,但卻蘊含了巨大的發展潛力。”他表示。

他還對航運市場走出當前的低迷狀態表達了信心,他說:“相信在不久的未來,隨著世界經濟的回暖,航運業將進入復蘇期。所以目前我們要為未來行業市場走好打下基礎,才能在機會來臨時走得更快。”

事實上,相關數據也在印證著這一觀點。據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統計,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船訂單為1666萬CGT(修正總噸),比去年同期的1194萬CGT增長了40%。從船型來看,集裝箱船(船型 船廠 買賣)、散貨船(船型 船廠 買賣)和油船(船型 船廠 買賣)三大主力船型的訂單大幅增長。值得一提的是,我國船廠上半年共獲得657萬CGT新船訂單,占全球新船訂單量的39.4%,比去年同期的383萬CGT增長了72%。新船訂單的增長將帶來船舶險的增長。

而從地域分布看,無論是貨運險還是船舶險,上海無疑都已成為全國的重心。數據顯示,2012年,上海貨運險占全國貨運險的13.16%,船舶險保費收入占全國船舶險的比例達40.63%,兩個險種的市場份額都占據了絕對優勢。

“今年上半年,上海船舶險的增速為6.32%,盡管數字不大,但在全國船舶險下降了2.49%的背景下,同時,在上海大多數險種增速低于全國平均增速的情況下,船舶險的這一增長就顯示出了不一樣的意義,體現了上海航運保險中心的聚集效應。”上海保監局負責人在日前的新聞通氣會上表示。

的確,上海地區聚集了外高橋造船(位置 評論 新聞)有限公司、滬東中華(位置 評論 新聞)造船(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船廠(位置 評論 新聞)船舶有限公司、上海江南長興造船(位置 評論 新聞)有限責任公司等一批骨干造船企業。2010年,上海地區骨干船企造船完工量已超1300萬噸。

“在船市低迷、國際航運公約的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盡管新船訂單總量有限,但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的趨勢非常明顯,這些企業憑借完善的管理和過硬的船舶質量搶得訂單。因此,聚集效應也顯現了出來。”一位業內人士指出,從今年上半年的新船訂單及發展趨勢看,我國尤其是上海地區的船舶險可能將迎來更大的增幅。